行业资讯
行业资讯 公司新闻

绿色安全!国际专家为人造雪正名 北京冬奥已实现“用雪自由”

TIME:2024-12-21 23:03:47   click: 12次

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,滑雪项目将产生55枚金牌,占北京冬奥会总金牌数的一半。运动员们从白雪皑皑的雪道滑下,或蜿蜒穿行,或起跳旋转在空中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,这样的场景让观众们看得热血沸腾。

2月9日,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男子大跳台比赛进行,挪威选手比尔克·鲁德在比赛中。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

据了解,本届冬奥会80%-90%的比赛场地用雪都采用人造雪,可以说人造雪在保障赛道安全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。

然而,在赛场外,人造雪却被一些人莫名打了“差评”,甚至传出了“人造雪是假雪”“天然雪比人造雪更好”“人造雪会浪费水资源”的声音。目前已有多位国际知名雪上项目专家站出来为人造雪正名。专家们一致表示,人造雪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应用,无论是以天然雪还是人造雪为主建造的赛道,其技术要求和安全标准都是一样的。

人造雪是“假雪”吗?北京冬奥会为什么一定要用人造雪?

“冬奥会使用的人造雪不是假雪。”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张海洋说。假雪是利用凝胶等化学物质,通过某种工艺,制成视觉上接近雪状的“雪”。这种假雪耐高温,不仅外形和真雪很像,摸上去也凉凉的,有真雪的感觉,可用在装饰品、纪念品、模型中作为布景使用。而人造雪是通过造雪机,模拟自然雪形成的过程,将水变成雪。

能否直接使用天然降雪呢?答案是,天然降雪只是基础,人工造雪才是关键。因为不同的雪上竞赛项目对雪质的要求各不相同,即使有充沛的天然降雪,也需要人工进行再造。

2月9日,北京2022年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U型场地技巧资格赛进行,中国选手王梓阳在比赛中。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

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新降雪、融化后重新凝结的雪、长期堆积的雪等物理特性各不相同,而这会影响其性状。国际滑雪联合会对不同项目的竞赛雪道都设定了相应的技术指标,以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和安全性,雪的性状稳定对雪道而言十分重要。相比物理特性更为多变的天然雪,人工造雪可控性更高。人造雪经过挤压、平整、注水后,更容易被制成可供比赛的雪道。

人造雪成雪场“标配”,冬奥比赛早已不“靠天吃饭”

“从全球范围来看,超过2/3的雪场都装备有造雪设施。”北京冬奥组委特聘专家大卫·瑟拉图表示,造雪已然是雪场规划中最重要的部分,“当人们准备建造雪场时,造雪和雪道设计是最需要被优先考虑之事。”

国际雪联对不同项目的竞赛雪道都有相应技术指标,以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和安全性。无论是采用自然雪还是人造雪,场地建造人员都需要通过机械和人工操作使赛道满足一致性要求。

2月9日,德国选手文岑茨·盖格尔(左)在越野滑雪比赛中冲刺。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

“虽然自然雪和人造雪在晶体结构上确实有差别,但他们都是水的冻结形态,所以我们总是能把雪道状况呈现得一致。”北京冬奥会外籍特聘专家贝拉克林肯说,“运动员们在索契、平昌和北京冬奥会的高山滑雪赛道所面对的雪质都是一样的。”

据了解,北京冬奥会人工造雪早已不是先例,在温哥华、索契以及平昌等地举行的冬奥会都大量采用了人造雪。特别是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,人造雪用量占到了总使用雪量的90%。

北京冬奥会突破技术壁垒,实现绿色“用雪自由”

雪上项目对气候和场地的要求十分严格,为了保证雪上项目的顺利进行,本届冬奥会大量采用人工造雪。但鲜为人知的是,我国冰雪科研起步晚,举办国际赛事经验少,2016年以前,中国造不出一条合格的“冰状雪”赛道,甚至遭到了国际的技术封锁,无法拿到赛道雪的参数标准。据报道,一批科技工作者花了五年多的时间踏雪筑梦,不仅自主打造中国的冰状雪赛道,雪道顺利通过国际奥委会审核,还研发出高效储雪技术,真正实现绿色“用雪自由”。

2月9日,北京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女子回转比赛进行,斯洛伐克选手彼得拉·弗尔霍娃在比赛中。新华社记者 陈益宸 摄

另外,在延庆赛区、张家口赛区以及首钢滑雪大跳台,使用的都是人工造雪,同时在雪的来源上更加强调“循环利用”,雪场的雪消融后,通过蓄水设备将消融雪水积蓄起来,沉积、过滤后可进行再次造雪。同时还有一个更直接的方式——储雪,即将冬天的雪储存起来,捱过高温夏天,等到来年冬季再进行使用。

(大众网·海报新闻杨凯 综合央视网、科技日报、环球时报等媒体报道)


上一页: 人造雪和自然雪有什么不同?卡脖子的“冰状雪”难在哪里?     下一页: 没有了!